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的年度展覽,今年的主題是《米展》,從一顆米說起香港米業百年的變化。

剛好趕上展覽的開幕儀式,當天有泰國領事館專員以嘉賓身份出席,原因是很多香港入口米都是來自泰國,沒有泰國農民的辛勞貢獻,我們哪有飽飯吃呢?




西營盤的會場入口放置一個米字形狀的吹氣球,成為很多參觀者的打卡點,我覺得像白色的雲朵,挺可愛的。正門的白色布幕,一筆一劃寫出一個可愛型米字。




《米展》的展期直到2019年6月底,期間也會舉行一些跟香港米業發展的歷史講座




開幕當天就有一個,由米業經營者講解稻米知識。未來數月,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已經安排了一些與香港米業歷史相關的講座及活動,有興趣的朋友請到官網留意最新報名信息。
米飯對香港人有多重要呢?從大家日常對話之中就能略知一二。
老一輩的人,見面打招呼通常就問「食咗飯未呀?」/「吃了飯沒有?」;現在新生代較少這樣做,但是聽到人家問自己吃了飯沒有,也明白是一句寒暄,一句開場白,過場之後大家就像熟人般閒話家常,可見「吃飯」在香港人心中佔有多重份量。




場內佈置風格挺日系的,前段以白色麻質布料隔開展場空間,讓大家一層一層慢慢推進,認識香港過往百年的米業發展,後段用了一些灰布和麻布作背景襯托,地面像禾穗的顏色,讓人有種置身稻米世界的錯覺,現場只欠的就是一陣陣飯香。




據展板所述,1960年代香港人每天大概能吃上四碗飯,現在多數只吃兩碗,其中一個原因是大家多關注飲食健康,米飯食量與血糖控制息息相關,另外一個原因是香港人飲食趨向西化,不少人選擇麵食和包點替代米飯。這是一個有趣的數字分析,反映香港人近數十年飲食習慣的轉變。
展出的電飯鍋也是早期款式,現在的人很難想像電飯鍋初推出的時候,需要分期付款,銷售人員要上門推銷,而且即場示範,讓人親眼見證電鍋煮飯如何省時方便。




另外一個展區陳列不少舊式米舖贈予的文物:米桶、米磅、木製價錢牌、大麻袋等等。還有一些歷史圖片,例如:1970年代航拍上水農田風光、西區碼頭勞工肩負50公斤大米的情景、昔日溝米師試吃米飯的一刻、傳統米鋪及米商交易的熱鬧情況,一幅幅黑白相片相信勾起令老一輩懷念的回憶。
自1980年代起,由於超級市場引進袋裝米的銷售方式,選購食米相對容易方便得多,種類價目清楚易懂,吸引大量顧客光須超市,導致傳統米舖日漸式微。




新到米牌:整塊板列出新到商店的米種,給零售商參考及辦貨。左邊的米牌全是中國產,右邊是泰國米,不同字號或名稱代表食米的質量級數。




香港還引入澳洲米,近年因為泰國米價急升,開始引入柬埔宋和越南的食米。




整個展覽概述香港百年米業發展及運作變化,內容包括食米進口機制、米倉存放程序、民生米食知識、食米來源地及種類變化等等。看完整個展覽的歷史資料,加上昔日照片呈現往日米業風貌,我才明白餐桌上的一碗飯真的得來不易,粒粒皆辛苦,牽動不少人的生計,每一口我們要格外珍惜,對土地表達感恩,對辛勞的米農心存感激。




米商的沽貨記錄,人手填寫;油紙封面,第一頁用來記錄農曆新年後首天的交易,用上紅色寓意「開紅盤」,之後的頁面都是白色的。場內人員補充,米商交易一般是正月初八日開始的,碰巧當年的初八是周日的話,就改期到正月初九開工大吉。




展覽區還實物呈現不同種類的食米




食米的種類可分為日本型稻及印度型稻。至於怎樣分辨?大家請看展覽詳細解說吧~




我們這些城市人愛說自己懂得吃,那麼大家能夠憑外型,分辨米粒的種類嗎?




我覺得這個統計投影做得超棒,透過折線圖呈現自20世紀起,多個國家食米進口香港的數量,升跌過程側面反映亞洲地區的時局變化,建議大家把整個投影看一遍,香港有穩定的米糧供應,除了仰賴穩健的政策,也要感謝上天的眷顧,因為鄰國出現大規模的天災失收情況,我們就未必用到合理的價錢,吃到如此優質的食米。




其他展板簡述如何挑選質素好的稻米,最簡單就是白色透瑩。有些人說新米比舊米好吃,反之亦然,其實是個人口味影響,有人愛吃硬身粒粒分米,有人愛吃鬆軟的,配搭哪種食材也會影響你吃飯的質感,吃一顆優質米的背後蘊含不少哲學,可以跟咖啡和酒一樣分得精緻。




最大驚喜是這裡能夠看到香港產的𡏅原生態米,選購一包支持香港農業!




買米還會贈送一個以米展作主題的小型布幟袋,挺可愛的,收益也會用來支持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的保育工作。
處身這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年代,《米展》看來是個不錯的展覽教育自己和孩子,重新認識餐桌上一碗白飯的故事。
《米展》Rice Exhibition
展期|2019年3月23日 – 6月29日
時間|周二至周日,1000-1300及1400-1800
地點|西營盤西邊街36A後座(入口在第三街西區社區中心)
官網|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米展》
Facebook|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CACHe
你必須 登入 才能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