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鐵站月台,靜靜看著清拆中的牛頭角下村,香港市區最後步入重建計劃的「徙置屋村」。

雖然我不是屋村長大的孩子,但是身邊的親朋戚友曾經住過這些舊式屋村。兒時每逢農珀新年都會到石硤尾邨的長輩家中拜年,老爸也是在黃大仙徒置區長大,老媽一家也曾經入住勵德邨。原來我的家族跟許多香港家庭一樣,政府興建的公共房屋給他們有瓦遮頭,遮風擋雨的地方,努力生活,賺錢養家,一家人的生活質素漸漸提升,最後成家立室,給下一代更佳的成長環境,非常典型的獅子山下故事。




長型的大廈建築結構,火柴盒般的學校校舍跟大廈相連,有些座數與座數也是連在一起,有別於新式的公寓大廈,小時候在我眼中這樣的建築設計實在新奇有趣,是舊派屋村獨有的標記和韻味。
住戶搬遷後得到更好的居住環境,當然替他們高興,時代在進步,房屋質素也要隨之改善是合理的,淘汰是必然的過程,只是看著大廈默默地被折掉,上一個時代的文化和產物無聲無息消失流走,舊日的社區鄰里關係也各散東西,未免有點令人唏噓。
牛頭角下村13座其實是區內的標記,搭乘紅色小巴經過觀塘道不少人都會喊「十三座有落」,正是要在下村13座下車,而對面剛好是地鐵九龍灣站,人流鼎盛,而中間的觀塘道更是車水馬龍,進出觀塘必會經過,所以道地的香港人必定知道「十三座」的含義,唯獨新世代沒緣相見,他們也難有共鳴。世代差距,看到不一樣的城市風光,形成不一樣的香港集體回憶。
懷緬過去常陶醉,一半樂事,一半令人流淚。徒置屋村的生活逐漸走向歷史洪流,一種獨特的香港情懷消失在時代之中。




你必須 登入 才能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