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確診 Q&A】同住家人沒感染 復原後的後遺症?
確診COVID後的DAY 20,身體沒有任何不適,也沒有舊病復發的感覺,我想是完全康復了吧?慶幸同住家人沒受感染。 在這裡分享一下確診及康復過程,純粹是個人經驗,其他人的病況可能不一樣。
個人生活觀點分享
確診COVID後的DAY 20,身體沒有任何不適,也沒有舊病復發的感覺,我想是完全康復了吧?慶幸同住家人沒受感染。 在這裡分享一下確診及康復過程,純粹是個人經驗,其他人的病況可能不一樣。
在香港半困在家的日子,網絡娛樂成為苦中作樂的一種選擇。因為阿公邰智源的「一日系列」開始留意《木曜4超玩》,自己也追蹤不少台灣的YouTuber,而《木曜4》有非乏的號召力聚集多個人氣強勁的YouTuber在運動場上一決高下,去年第一屆已經吸引我看了一遍,今年的第二屆自然不能錯過。
住港島的我,路經上環的見山書店買了一本《埔Journ》,關於大埔的地區雜誌,完全是我喜愛的風格。設計清新簡約,一字一句充滿生活質感,內容富有趣味而不失深度;創刊號內容聚焦林村谷的稻田與青農、街坊對林村河的想像、三門仔珍珠港復興的挑戰,最大驚喜是附送的「林村上河圖」繪本。
這幾個月,心很累,完全提不起勁寫任何東西,腦袋一直接收令人痛心的消息,根本無時間消化平伏,下一波的衝擊又來了。即使形成一些想法,愈深究愈悲痛,痛到沒有心力去完成。
有好幾年沒有去香港書展,怕人流太多,現場氣氛過於喧囂,沒法靜靜地尋找一本好書,感覺去了也難受。這次是朋友拉著去的去支持一下挺有意義的書作,之後在場內走了一圈,竟然有些不錯的收穫。
因為一個人的說話,提醒我好好為自己而活,2018年的我選擇隨心的過日子,開展一場自我探索的旅程,嘗試了解自己到底在追尋甚麼。我覺得2018年的旅行是給自己一次修行,一場不可缺的人生課。回到香港不久,家裡重新裝潢,發現自己過往積存下來的負累太多,是個好時機逼使自己學習斷捨離,清掉、整理、解放,物質如是,情緒也是。